你的瀏覽器已禁用javascript,請啟用javascript,否則網(wǎng)頁將非正常運行!
高三全日制招生
高三全日制招生
高三全日制招生
新聞資訊
臺灣著名語文老師說: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,因為這里見不得冷場
2019-09-19    |   文章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    |  分享到:
0
  本文是以老師的角度寫的,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很值得父母學習。
  在教育中,父母和老師是唇齒相依的關(guān)系。所以,請大家認真閱讀此文,獲益良多!
  作為老師,我們每天最努力要做的,是讓學生彼此之間成為互學共學的伙伴,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授課對象。
  學生如果不互為學習伙伴,有再好的想法他都不會想跟同桌、跟好朋友分享,只會想舉手告訴老師,老師就只有累死。
  可是,正是我們塑造了這種文化,讓小孩誤認為,他的想法要得到老師認可才有存在的價值。
  --李玉貴老師
  李玉貴,臺灣著名語文教育專家、臺灣師鐸獎獲得者。本文系根據(jù)李玉貴老師在第十屆“新經(jīng)典”大講壇上的演講整理。
  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,因為這里見不得冷場
  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,因為只要發(fā)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,只要他說得磕磕絆絆、支支吾吾、斷斷續(xù)續(xù),馬上就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。
  這時候,如果老師沒有專業(yè)自主又喜歡熱鬧的場面,他就真的會去點其他舉手的孩子,還會對原來發(fā)言的孩子說一句:下次想好了再說。告訴你,那已經(jīng)是他這輩子想得最好的時候了。
  作為老師,我們每天最努力要做的,是讓學生彼此之間成為互學共學的伙伴,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授課對象。
  學生如果不互為學習伙伴,有再好的想法他都不會想跟同桌、跟好朋友分享,只會想舉手告訴老師,老師就只有累死。
  可是,正是我們塑造了這種文化,讓小孩誤認為,他的想法要得到老師認可才有存在的價值。
  臺灣的小孩為什么都不善聽,
  日本的小孩為什么那么善聽?
  那么,什么才是“學習共同體”下的聽和說呢?
  第一次去日本教室參觀學習時,我聽得很吃力,因為學生說話很小聲,老師說話很小聲;學生講話不舉手,前一個講完之后,第二個學生會接替這個話題,回應(yīng)前一個小孩的觀點。
  話題不停輪轉(zhuǎn),那是真正的對話。我非常震驚,借鏡自照,照見我自己課堂上的學生發(fā)言狀態(tài):
  第一,他必須舉手;
  第二,他必須經(jīng)過我的允許跟指名;
  第三,他必須站起來。
  但這些還不是最緊要的。最緊要的是,我們當時問了一個很沒禮貌的問題:臺灣的小孩為什么都不善聽,日本的小孩為什么那么善聽?
  陪伴我們的日本老師佐藤學回答說:如果每位老師每天在課堂都跟學生示范如何聽,再小的聲音老師都愿意聽,說得再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話也耐心公平地聽,這樣我們的小孩每天就在看如何聽,久了他就會聽。
  他的意思是:老師自己不是一名好的示范者,卻還在怪小孩不會聽。是的,孩子是我們教出來的,最沒有資格批評小孩沒能力的就是老師,因為他們的不足正是我們專業(yè)成長的空間。
  好的課堂,上著上著老師就不見了 ...
  什么叫聽?佐藤學老師說:聽是建立學習關(guān)系。
  我們追問:那差生怎么教?佐藤學老師回答說:那你就聽他會到哪里。
  在日本我曾聽過一節(jié)三年級的數(shù)學課:兩位數(shù)乘以一位數(shù)。先出兩道題:第一題是71×8,第二題是56×8,請用豎式把答案算出來。
  日本老師一開始完全讓學生自己去算,大部分學生都算錯了,一個班大概只有六到八個人算對。
  這是佐藤學老師一直強調(diào)的:課堂應(yīng)該有三成的時間去挑戰(zhàn)學習,即不教簡單的內(nèi)容,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去伸展跳躍。
  課上到一半時,有個小女孩突然站起來說:我可不可以發(fā)言?
  大家回答她:好,請講。
  她說:我用了平常的算法,可是算到中間就出問題。
  同學問她:你出了什么問題?
  她走到臺上算給全班看,每算一步停下來跟全班核對一下:6×8是48對不對?
  這時候老師不見了,其他同學自己會回應(yīng)她:對!
  你看,當老師沒有強勢地發(fā)揮主導作用時,學生可以充分互學,話題可以進行,彼此可以互相解難。老師越強大,學生就越不盡他學習的職責。
  小女孩繼續(xù)說:6×8=48,所以我在個位上寫下8,但剩下的40,我不知道寫在哪里?于是全班好多學生很開心地附和說:我也不會我也不會哎!
  這就是讓人安心的課堂,而我們的課堂呢?小孩花很多力氣把不懂憋在心里,不懂裝懂。其實,小孩的不懂一定要說出來,這樣才會發(fā)現(xiàn)好多人跟他一樣不懂,這樣他就會很安心地去弄懂。
  在孩子很明顯地表達出需要幫助前,
  我們最好先按兵不動
  會聽,敢說,還要能等。
  我們的老師往往是不耐等待的,學生稍微一慢就覺得冷場。你心里的假想:最好是前面的人剛說完,后面能夠馬上接上,等三五秒都覺得漫長。你想不到的是,那三秒、五秒的等待其實非常值得,即便是幾十秒也很值得。
  在日本的一節(jié)社會課上,一名女生點了同一個小組的男孩發(fā)言,男孩雖然是主動舉的手,但其實并沒有把握,所以站起來大約三十秒鐘沒說話。但你看其他組員有爭著要發(fā)言的嗎?有悄悄告訴他答案的嗎?沒有。
  佐藤學老師說,這叫“無所事事的體貼”。因為每個人內(nèi)心其實都想成為自立的人,在他很明顯地表達出需要幫助前,你最好先按兵不動。
  所以,我們習慣在學困生旁邊放優(yōu)等生的做法也是不對的。我們要教的是讓有學習困難的小孩有問題敢問,提問是他的生命責任,他要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。
  三十秒后,男孩開始說話了,整個課堂的小孩都在側(cè)耳傾聽。你說這樣的時間投資值不值得?后來我自己上課,經(jīng)常這樣要求小孩:只要有人說話,你們就不可以舉手,認真聽對方在說什么。
  不要打斷他,
  那已經(jīng)是他這輩子想得最好的時候了
  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,因為只要發(fā)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,只要他說得磕磕絆絆、支支吾吾、斷斷續(xù)續(xù),馬上就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。
  這時候,如果老師沒有專業(yè)自主又喜歡熱鬧的場面,他就真的會去點其他舉手的孩子,還會對原來發(fā)言的孩子說一句:下次想好了再說。
  告訴你,那已經(jīng)是他這輩子想得最好的時候了。他正在努力搜尋、組織、關(guān)聯(lián)你的話題跟他的思緒的關(guān)系,他試圖將零碎的思維片斷組織成語言來跟大家溝通。
  但你卻因為沒有專業(yè)直覺而點了別的同學,而且別的同學回答得又快又好。于是,這個小孩就只能得到一個很差的自我印象,盡管老師和同學完全沒有惡意,但事實上他會越來越不愛講話。
  這就是課堂文化的敏感性。老師帶著溫暖的心去聽、去等,這些敏感性就會出現(xiàn)。
  真正的教學要通過學生來相互支持
  在日本的濱之鄉(xiāng)小學,作為參觀者,我們被要求一點:不要看老師的教,只看學生的學。佐藤學老師讓我們特別看的,不是課堂的亮點,而是課堂的“卡點”:為什么學習不能放松,學習在哪里沒有發(fā)生,哪些小孩子沒有在學習……
  他所追求的,不是一個好老師,一個好課堂,而是看到學生,聽到學生,想到學生。老師要關(guān)注的,不是孩子的理解,而是他的不理解。只有這樣,才能貼近孩子的想法。
  濱之鄉(xiāng)小學的辦學理念是:“我和你一起成長,一起學習,就會有更多的人一起成長,一起學習?!?/span>
  課堂上,我牽你的手,你牽我的手,每一個人都緊緊地聯(lián)系在一起,大家一起成長,這比其他學校的辦學理念要具體得多。你完全覺得他在講人話,對小孩說小孩能聽得懂的話。
  再來看一句話:“懂的時候,要能夠有讓自己懂的力量,要聆聽對方的輕聲細語,并與自己的想法結(jié)合。”
  對照我自己的課堂,我發(fā)現(xiàn),學生比較在意聽站在前面這個老師的話,而不太在意聽隔壁同學在說什么,所以上學的第一件事要建立同伴之間相互學習的關(guān)系。
  而想到我們自己班級的班訓,我覺得很慚愧?!耙闯蔀檎f謝謝的人,要么成為被說謝謝的人”“所有我能做到的事情,不僅要做到,還要比其他人做得更好”…對照日本的小學課堂教育,他們一直在教小孩心里有別人,我們是在教小孩要卓越,要勝過別人。
  第二件事,要能探知未知的世界,不是將已知的事告訴孩子們。每天要想想我們到底在教什么,有多少東西是小孩通過搜索引擎就能找得到。
  第三件事,在不孤獨的前提下成為自立人。每個人在教室不孤獨、不孤立,每個人有困難的時候都能安心地跟別人說,這個我不會呀,誰來幫我?一道數(shù)學題你講了八遍,班上還是會有人舉手,老師,我還是聽不懂。如果是那樣,就是一個安心的課堂。
  其實,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問自己,我的班級教學的基礎(chǔ)是什么。日本標語很少,但是有一條給我震撼很大:“只透過老師的力量來教學是不夠的,要透過學生來相互支持?!?/span>
  最后,我想以這個來結(jié)尾——
  你教訓的這些學生,其實他的存在,也很有價值。碰見這樣的小孩,我們永遠只能假設(shè)我還不夠懂他,我還沒有找到理解他的路徑,他本身沒有好壞。
  我之前是教體育的,那一節(jié)體育課,教室里跑來一只老鼠,全班嚇得奔跑的奔跑,打架的打架。只有一個小孩把那只老鼠打死了。
  當時我好感激那個小孩。可是,在這一天之前,有十幾次上課我并沒有好好看過這個小孩:功課很差,不善發(fā)言??墒窃谶@節(jié)課上,我竟然感受到了他存在的價值。我憑什么當老師?我們只是沒有遇到這樣的機會,我們總是用學科知識、學習的角度、聽話的角度來判斷,來感受,來回饋。
  所有這些,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,每個小孩都不一樣,只有我們謙卑,才會找到方法。阿
注川越微信公眾號

【關(guān)注川越微信公眾號,了解更多】

掃描關(guān)注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