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瀏覽器已禁用javascript,請啟用javascript,否則網頁將非正常運行!
高三全日制招生
新聞資訊
教育部宣布取消初中考試大綱:沒有重點的時代,孩子該怎么學?
2019-12-25    |   文章來源:網絡    |  分享到:
0

前段時間,教育部印發(fā)了《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(yè)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》,(以下簡稱《考試命題意見》),引起了全網熱議。

 

在《考試命題意見》中,明確提到了未來的中學考試有幾點改變: 

1、取消初中學業(yè)水平考試大綱;


2、減少機械性、記憶性試題比例。提高探究性、開放性、綜合性試題比例,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,提升試題情景設計水平;


3、同時建立健全命題和閱卷安全保密工作制度。

 

其中第一點“取消初中學業(yè)水平考試大綱”引起的爭議最大,很多家長、學生們都一陣哀嚎:


考試不劃重點了…這是更難了吧;


已經不知道怎么讓小孩學了;


要考全面發(fā)展了嗎,立意是好操作有難度,估計又有一批娃要做試驗品了;

 


更有網友調侃:以前都會說你這題超綱了,以后再也不會出現了,考再難的題也不會超綱了

 

這也說出了各位老母親們擔心的問題:沒有了考試大綱,那豈不是以后題目怎么出都可以了?那孩子們的學習壓力豈不是更大了?


 “學什么,考什么”

 

實際上,這種想法正反映出了現在大多數家長、孩子學習陷入的誤區(qū):考什么就教什么、學什么。

 

很多孩子為了應付考試,對很多知識都沒有深入理解,只是通過大量的重復性練習,去熟悉考試的答題模式,形成機械式的應試思維。

 

市面上很多的教輔材料,比如“掌握這36個技巧,中學語文不用愁”、“小學生作文高分妙招30個”、“高考必考67道數學題”等等,正是為了迎合家長、孩子的這種“應試”心理而做出的宣傳。

 


在這種學習模式下,孩子在考試中可以通過技巧取得不錯的成績,但卻喪失了自主學習能力。

 

關于自主學習能力,哈佛商學院的柯比教授(W·C·Kirby)曾用過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來比喻: 

大部分學校是在岸上教學生這樣游泳,或是直接跳進水里和學生一起游泳,而哈佛是把學生直接扔進水里,讓他自己學游泳。

 

這意味著教育的目的并非機械地灌輸給學生知識,而應讓學生學會采用適當的學習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,收獲“學習力”。不是學習離開學校就再也派不上用場的考試技巧,而應讓孩子成為一個“高品質的勤奮者”。

 

這和《考試命題意見》中強調的“減少機械記憶試題和客觀試題比例,提高探究性、開放性、綜合性試題比例”不謀而合。

 

“要按照課程標準進行教學,學什么,考什么,而不是考什么、教什么、學什么。”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說。



沒有了考試大綱之后,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,孩子到底在學什么:


例如語文,我們不是背閱讀理解的答案就可以了,我們要學習的是對文章的理解能力、分析能力、概括能力、創(chuàng)造能力等;

 

比如數學,我們不是背下幾十道經典數學題,上考場時套用就可以,而是要培養(yǎng)自己“認知和思考事物的方法”,培養(yǎng)自己思維的邏輯性、行為習慣的條理性...... 


所以你會發(fā)現,為什么大綱一取消哀嚎一片,因為我們從沒學過“能力”,一直以來都是學的各種“技巧”。


在這種教育變化下,老師們需要提升教學方法,拼命地提升孩子學習興趣,而不是布置大量重復的作業(yè);


家長也不能奢望多上幾個補習班,找名師輔導就能夠讓孩子在考試取得高分;


而那些想要靠“死記硬背”進入名校的孩子,也沒有了退路。


可以說,這次大綱的改革的目的就是想要扭轉幾代人的學習誤區(qū),也向各位家長再次發(fā)出了信號:未來真正讓孩子脫穎而出的,不是分數高低,而是綜合實力。

 

無用的知識最為有用

 

因此在未來,中考難度將大大升級,學生想進入名校難上加難。


不管是老師、家長還是孩子自身,都只有一條出路:激發(fā)孩子的學習興趣,把學習能力和應試相結合,真正培養(yǎng)出自己的核心素養(yǎng)。


在2017年,由近百所美國頂尖私立高中組成的聯盟MTC就正式推出了一個全新的學生評價體系——A New Model,他們希望用這個新的評估方法,最終取代SAT、ACT等“美國高考”。

 

在這個評估體系里,沒有打分和評級,而是建立一個電子檔案,持續(xù)追蹤、記錄、評估學生從小到大共8大能力的提升,未來作為孩子申請大學的依據。

 


很有可能在未來,當我們的孩子去到美國讀高中,或者參加美國高考時,評估的方式已經不再是考試,而是從小到大的綜合能力評估。


實際上每個國家都在嘗試新的教育方式,但殊途同歸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擺脫考高分的束縛,培養(yǎng)真正的學習能力,這恰是我們中國學生較為欠缺的。

 

我們的專欄作者陳燚博士,曾多次擔任國外知名公司的招聘官,他認為很多中國孩子,簡歷和教育背景都非常的好,但是在美國職場上很容易遇冷。


根本問題就是這些孩子具備了“專業(yè)技能”,但在一般性思維、學習能力、職業(yè)力上的素養(yǎng)與認識都不夠

 


什么叫一般性思維?


他舉了個例子,四大會計事務所的面試官可能會問你: 

你能告訴我紐約有多少個加油站嗎?

 

我們面試的這個房間,能夠裝多少個乒乓球?

 

一般CEO都會坐在頂樓,如果你是CEO的左臂右膀,你怎樣說服CEO能到一樓去辦公?

 

……

 

這些問題都是稀奇古怪的,但答案本身并不重要,它考察的是一個人通過以前若干年的學習,他的思維方式是怎么樣的?


他如何建立假設、收集信息,用論據來支持他所建立的論點,然后得出結論,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,用最簡單有效的語言把結果表達出來。



許多世界名企都認為,對于一個完整的職業(yè)能力框架,這些一般性的認知能力往往比某個領域專屬的專業(yè)技能更加重要。

 

在孩子7-16歲,甚至是大學早期階段,都應該更注重對一般性思維方式的培養(yǎng),而最好的培養(yǎng)方式就是通識教育。


通識的目的是深入事物的本質,而不是掌握某種技能。往往通識課程學得好的學生,后來在各個領域都成為頂尖高手。總的來說,通識教育是用最適合的方式,去一步步激發(fā)學生的最大潛能,而不是灌輸內容。



哈佛在通識教育上可以說是優(yōu)秀代表,它非常強調學生“知識的廣度”——對數理文學等做全方位的學習,對不同學科都有認識,最終能把不同的知識融匯貫通起來


本次《考試命題意見》所倡導的理念其實也是如此,因為我們都很清楚,無論是未來出國留學還是國內升學,抑或未來社會的競爭,越來越需要T型人才——兼具知識深度和廣度,同時有極強的解決問題能力。


因此孩子在小學、中學、大學最重要的,就是學會“知識融通”。


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從來都不矛盾


其實這幾年的高考命題,就已經體現出教育部有意在向“學什么,考什么”的方向改變了。


像2018年的浙江高考題:

浙江大地,歷史上孕育過務實、知行合一、經世致用等思想,今天又形成了“干在實處、燦爛走在前列、勇立潮頭”的浙江精神。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滋養(yǎng)下,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,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。


作為浙江學子,站在人生新起點,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?結合上述材料,寫一篇文章。


這背后其實就是在考察孩子分析本地、世界及跨文化問題的能力。


這種考察方向與PISA發(fā)布的一項顛覆性改革不謀而合——不僅要考學生的閱讀素養(yǎng)、數學素養(yǎng)和科學素養(yǎng),還要考察“全球素養(yǎng)”。



擁有全球競爭力的孩子,不僅思維敏捷、外語流利,還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、理解多元文化差異,實際上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“一般性思維”。


因此真正掌握了這種思維能力的孩子,才能夠在新的考試形式中脫穎而出。


我們曾經總結過這些高考學霸的特點(點擊查看:從今年高考學霸的四大特質,讓孩子從小多見世面到底有多重要?):

1、追求海量閱讀,但從不死讀書;


2、更在乎學習方式,而不是機械式的重復刷題;


3、注重跨學科學習能力,注重知識的融會貫通;


4、不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,積極參與課外活動。


我們并不推崇以“高考論成敗”,但這些高考學霸的表現預示著,人們對于“高考狀元”之“學習機器”或“考試機器”的刻板印象和標簽化,是時候真正翻篇了。



同時,不管是這次教育部取消初中學業(yè)水平考試大綱,還是近幾年的高考命題的變化,都在傳遞一個信息:學科教育也好,素質教育也好,本來就是殊途同歸


也許在這種變革的推動下,“應試教育”、“素質教育”這些名詞都會消失,回歸到本質,最終只有一個名詞“教育”。

注川越微信公眾號

【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,了解更多】

掃描關注公眾號